北京经开区交“硬核”答卷,开局之年稳中求进

首页 > 科技 > > 正文

日期:2021-12-22 23:48:28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  华凌

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预计超20%,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大关居北京全市首位,全市总量排名第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全年产值将超1000亿元,千亿级产业集群再扩容……12月22日,记者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2022年度工作报告会上获悉,“十四五”开局之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北京经开区)坚持创新引领、稳中求进,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交出一份“硬核”答卷。

华凌 摄

“2021年我们始终牢记‘看北京首先从政治上看’的要求,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抢时间抓发展,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切实展现出北京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的应有担当。”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

经济大盘稳:GDP同比增长预计超20%

“周二见!”京东方集团12月18日的一则新产品发布预热消息刷屏,消息称届时将发布“见所未见”的新型显示产品,此前,京东方刚刚公布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超过70%,净利润同比增长近20倍。

京东方的发展是北京经开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缩影,数据显示,该产业全年产值将超1000亿,同比增长超过20%,成为继高端汽车、产业互联网、生物医药之后的第四个千亿产业集群。

“今年以来,北京经开区坚持做强主导产业、发力新兴产业、布局数字产业、配套生产性服务业,高精尖产业生产得到持续优化。”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介绍。除新一代信息产业加速壮大外,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也加速布局,2021年,北京经开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相继引进小米、长城等新能源龙头整车企业项目,制定实施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积极筹建氢能产业联盟;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领域,投放270台智能网联汽车开展测试,安全测试里程达221万公里,占全市70%以上,开放自动驾驶出租车、自动驾驶公交、无人零售、无人配送、无人环卫和微循环接驳等城市应用场景。预计2021年,经开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完成产值1600亿元。

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则实现突破性进展,预计2021年,经开区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完成产值1560亿元,同比增长两倍。近年来,北京经开区针对医药企业临床研究瓶颈问题,建设集肿瘤诊疗、药物临床试验、生物样品检测、药物研发于一体的扶正临床研究型医院,为广大药企搭建起临床试验平台;推进中试基地和标准厂房建设,引入百普赛斯中国总部等11个项目,进一步完善医药创新体系。

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持续全面推进。在我国已发布的285项智能制造国家标准中,区内企业贡献超三分之一,成为我国智能制造标准制定主力军。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数量占全市总量的38%,居全市第一。

北京经开区的数字经济和新兴产业同样表现不俗,尤其是数字经济,立足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先行区,依托信创工程,实现政府治理数字化,加快数字技术产业化,推动5G+8K等新业态发展,深化制造业数字化升级,数据显示,1-10月,亦庄新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利润同比增长1.4倍。

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全年预计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0%以上,两年平均同比增长10%以上;地方级收入同比增长5.2%。亦庄新城工业总产值5820亿元,同比增长20%,全市总量排名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8%,增速在全市排名第一。

创新动力强:落地“三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62

今年7月,由北京GE医疗中国联合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打造的健康科技创新平台——G2创·中心正式在北京经开区落成。该中心,正是北京经开区持续深化“三城一区”联动机制的成果。

事实上,为了让更多“三城”的优质项目在加速区得到转化,北京经开区通过对接清华、北大等高校成果转化中心,与北航、北工大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储备产业化项目超过700项;实施“创新成长计划”和“创新伙伴计划”,储备项目112个。

“为了将‘三城’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北京经开区管委会与中关村管委会、海淀区政府、三大科学城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先导基地,加强创新联动发展。”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说。

根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北京经开区将深化“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每年落地“三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150 项以上。在开局之年的答卷中,这项任务北京经开区完成的毫无悬念。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首批6家,8.2万平方米先导基地加速区挂牌,落地成果转化项目162项。

不仅如此,北京经开区还着力营造创新生态圈,推动创新主体同频共振。例如,上线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运行融通发展平台,培育“独角兽+专精特新+瞪羚+金种子”创新梯队,入库企业1114家;完善科技资金管理机制,科技创新资金规模扩大至60亿元;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成立双创友好型科技金融服务联盟,支持企业375家、资金超232亿元;加速创新型企业成长,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9家、达1717家。 

与此同时,北京经开区持续完善创新人才服务体系。围绕创新链产业链部署人才链,经开区加快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成立人才创新创业发展中心,整合金融谷、亦麒麟工作站、高新技术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揭榜挂帅”创新中心,建设国内领先的双创服务大厅。据悉,今年以来,经开区在全市率先一体化推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打造“亦城工匠学院”、“亦城工程师学院”,认定人才联合培养基地50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达59家,为企业提供了坚强的人才和技术保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经开区立足科技自立自强要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国家信创基地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工程推进实现新突破。以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为例,经开区已围绕“车路云网图”五大体系,全力推进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创建技术标准,制定先行试点政策,构建起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开放了自动驾驶出租车、自动驾驶公交、自动驾驶警务巡逻车、无人零售、无人配送、无人环卫和微循环接驳等城市应用场景。

“经开区坚决把‘安全自主可控’作为首要任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尖端技术引领、战略产业支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北京经开区上述负责人说。

利用外资成色足:前11月新增合同外资额同比增3.5倍

开放是经开区的基因。“十四五”开局之年,经开区坚持创新培源,以研发鼓励政策吸引外资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区域总部,施耐德、SMC中国、GE、瓦里安等一批存量优质外企落地新增项目。坚持特色集聚,以世界500强企业为龙头推进国际合作园区建设,吸引丰田燃料电池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德国莱茵检测等一批重点海外项目落地。坚持技改导向,支持外资企业技术升级,ABB、拜耳医药、北京奔驰等技改项目年度投资达20亿元。建设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11个离岸创新中心挂牌。截至11月,新增合同外资额、新引进外资企业数同比分别增3.5倍、54.76%,截至10月,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56.3%。

数字背后是经开区围绕国际化和便利化“两个抓手”,着力推进“两区”制度创新。

今年1月份,北京经开区发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高端产业片区建设工作方案》(下称《方案》),并推介首批145条政策,这标志着北京经开区“两区”建设路线图正式出炉。

《方案》发布后近一年来,北京经开区围绕政策创新、扩大开放、营商环境、土地利用、国有企业等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持续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两区”建设的“亦庄样板”。据悉,经开区通过优化告知承诺模式、建立全过程政府综合服务机制等举措,构建企业投资项目快速落地新模式。截至2021年11月,全区共推进重点项目229个,项目总投资3819亿元,预计达产产值3773亿元。

项目落地跑出“亦庄速度”的背后,正是北京经开区深化“放管服”、优化营商环境的成果。在今年,经开区以大部制机构改革为契机,成立北京市首个行政审批局,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并在“两区”建设一年来,紧抓契机推出一系列极简化改革措施。这其中,《开发区关于打通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落地“最后一公里”工作方案》便是北京经开区聚焦改革创新的政策成果之一。据悉,北京经开区今年以亦企服务港和园区政务服务站为抓手,完善企业服务三级体系,设立亦企服务港11个,走访企业4299家,收集并解决企业诉求1666个。

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发挥国家级经开区的探路领跑作用,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跑出“加速度”,今年11月份,京津冀国家级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合作联盟在北京经开区成立。而该联盟的成立,旨在探索针对企业和群众关注的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和“异地代办”,并逐步推动“同事同标”。

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坚持优化营商环境,站在‘企业侧’‘群众侧’,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深入完善‘政府侧’,大力推进审批制度‘极简化’、政务服务便利化,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建设树立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亦庄标杆’。”

关键词: 答卷 北京 开局

下一篇:伊春森林和湿地资产总价值达1.6万亿元
上一篇:可编织且可洗涤,世界上最长柔性纤维电池问世|总编辑圈点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