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陆地棉渐渗对海岛棉群体结构和农艺性状的影响机理

首页 > 科技 > > 正文

日期:2022-03-15 20:21:42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通讯员 王朋朋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资源创新利用团队联合国内高校,开展了陆地棉遗传渐渗在海岛棉的群体结构和重要农艺性状改良方面的遗传机制研究,揭示了陆地棉渐渗片段对海岛棉群体结构和重要农艺性状的影响机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杂志》(The Plant Journal)上。

陆地棉和海岛棉是棉属两个主要四倍体栽培种,海岛棉又被称为“长绒棉”,因纤维品质优异,有“羊绒质感,丝绸光泽”的美誉。以往研究表明,海岛棉在传播和育种过程中与陆地棉发生过广泛的遗传信息交流,但陆地棉对海岛棉群体结构和农艺性状的具体影响尚不清楚。

(图为海岛棉群体中马克隆值位点挖掘与来源分析。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供图)

该研究通过对365份海岛棉群体和429份陆地棉群体进行渐渗分析,鉴定到315个渐渗位点,总长度164.4Mb,占海岛棉基因组的7.3%。其中70%的渐渗片段提高了海岛棉的群体多样性,92个渐渗位点与海岛棉的产量和品质性状相关联。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该研究鉴定到多个与纤维品质和适应性相关的位点,分别是位于D10染色体上的马克隆值位点(FM1)、D11染色体上的马克隆值位点(FM2)、A06染色体上的叶绒毛位点(LH)和D07染色体上的生育期位点(GS)。

该研究系统地揭示了海岛棉群体的传播途径,解析了陆地棉渐渗对海岛棉群体结构和农艺性状的影响机理,为海岛棉纤维品质和适应性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基因资源,推动了海岛棉的分子育种进程。

关键词: 群体结构

下一篇:期刊《类生命系统》:提升服务国际生物智能创新发展能力
上一篇:江西首批104名医护人员驰援吉林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