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不曾消逝的电波保障跨境运输安全畅通

首页 > 科技 > > 正文

日期:2022-03-21 13:25:26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 李丽云 通讯员 赵金良 李蕊

3月21日6时21分,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海拉尔电务段满洲里电报所内,48岁的电报员刘艳荣快速敲打着键盘,显示器上蹦出一行行俄文,她在进行铁路国际电报收发工作。30年,几乎每一个清晨,她都是在这快速而均匀的敲击声中开始。

刘艳荣所在的满洲里电报所有4名电报员,负责铁路国际电报收发工作,早在中东铁路开通运营时便应运而生,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一张不足2000字的电报,记录着车号、吨数、货物种类等合作组织的客货运输信息,尽管是在网络发达的今天,这种机密性强、U盘中转的电报方式,仍然是主要的通讯手段,以保障运往罗马、朝鲜、俄罗斯等地铁路跨境运输的安全有序进行。电报员也被称为铁路线上的“信鸽”。

一张电报从接受到发送仅需要15分钟,其中还要大量使用俄文、拉丁文等语言,因此,熟练掌握多种语言,成为电报员的基本功。

刘艳荣1992年参加工作,至今已有30年,她收发国际电报多达20余万封,无一错漏、无一延误,这样令人骄人的成绩,在电报室却并不是唯一。

接收一封电报,刘艳荣要快速核准电报信息,每封电报都必须经过自检、互检、总检3个环节,在确定收报单位、电报号、等级、受理时间和电报内容等全部正确后才能发出,如果出一点差错,都会造成货运停运、交易双方无法正常取货等问题。因此,这小小的一张纸上,一个字都不能错。

由于国际电报和国内电报制式略有不同,为确保录入内容一字不差,电报员们自学拉丁文、俄文等语言,电报终端机旁常年放着一本拉丁文字典。有时国际电文中的部分数字和字母,进口后变成问号或乱码时,电报员们就要对千余组词逐一校核,长年累月地翻看电报,花眼、干涩成为电报员们的职业病。

和老一代相比,如今的电报员工作设备和环境有了极大的变化。“我师傅那一代用的是四码电报机,我上班时就用上了大脑袋的电脑,配3.5寸软盘,发报慢,转档慢,你看现在,这一晃都换成液晶显示器和微型计算机了!运行速度快,显示也精准。”

年初以来,满洲里市新冠肺炎疫情反复,但中欧班列和跨境运输量却平稳有序,为确保口岸运输畅通,刘艳荣连续在岗坚守11天。“那阵子真是格外想家,我妈因为心脏病住院,想去照顾,可是收发电报的工作不能耽搁、不能停,更不能出错,我们干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刘艳荣说。

距离刘艳荣工作的电报所9公里处,一趟趟中欧班列在国门下往复奔忙,阵阵汽笛中,一道道无声的电波在国门上空飘扬。

(图片由郭晓东拍摄)

关键词:

下一篇:《MAP2021绿色发展报告》发布
上一篇:世界睡眠日到了,《这届年轻人不好好睡觉研究报告》发布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