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帕金森病人早期需及时服药,中晚期应尽早植入脑起搏器

首页 > 科技 > > 正文

日期:2022-04-09 22:18:20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 李丽云 通讯员 衣晓峰

今年63岁的刘大伯,患帕金森病13年,常年饱受肢体僵硬、双手颤抖、姿势平衡障碍的困扰,走路时踉踉跄跄,好像喝醉了酒。痛苦不堪的刘大伯前不久入住到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四病房,接诊医生朱敏伟副教授及团队经过详细讨论和全面评估后,认为他适合于接受ROSA机器人辅助下脑起搏手术治疗。术后不到一个月进行脑起搏器开机调试,老人恢复了生活自理状态。

老年人三大“杀手”之一

朱敏伟介绍,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因此和肿瘤、心脑血管病并列为“老年人三大杀手”。此病临床表现为手脚抖动、肢体僵硬、动作缓慢等;发展到中晚期会影响到吞咽和说话,导致翻身困难、失眠、肌肉僵硬、抽筋、关节变形等问题,最终卧床。

早在200多年前,医学界就对帕金森病有了深刻认识和洞察。1817年,英国内科医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对此病病人进行了详细描述:静止性震颤、动作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障碍,有的伴有抑郁、认知和精神障碍、睡眠障碍、嗅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非运动性症状。为了纪念帕金森医生,人们将每年4月11日他的出生日确定为“世界帕金森病日”。

病因之谜尚未被揭开

朱敏伟指出,帕金森病的病因目前还没有被揭开,推测与遗传、环境、衰老等多种因素有关,引发脑中的黑质神经细胞死亡。而脑内黑质神经元能够分泌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多巴胺,这种特殊的物质对调节肌肉活动、保持身体姿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若体内多巴胺严重匮乏时,人体就会出现肢体震颤、僵直、全身发硬、动作缓慢、转动不灵等情况,让人“坐不下,起不来,走不了”。

在疾病早期,大多采用复方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等药物来遏制病情。但随着病程的进展和加深,药效逐渐下降,甚至毫无效果。到后期,有些患者甚至“手舞足蹈”,根本不受控制,医学上称为“异动症”。不仅如此,帕金森病人还会出现便秘、尿急、睡眠障碍、疼痛等症状。

脑起搏器能遏制病魔

在用药已基本失效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脑深部电刺激术(俗称脑起搏器手术)。脑起搏器手术是利用电刺激调控异常的神经电活动,从而达到减轻和控制帕金森病的症状,具有非破坏性、可逆性、持续性的特点。

朱敏伟解释说,作为国际上最先进的微创神经调控技术,脑起搏器手术是在患者脑内精准地植入两根电极,借助延长导线连接埋在胸口皮下的脉冲发射器,采用植入脑内神经核团的电极发放电脉冲,彻底制服“癫狂不拘”的帕金森病,最终改善病人的肢体运动功能,且可通过调节刺激参数获得长期满意的疗效。

那么,什么样的患者适合脑起搏器手术呢?朱敏伟教授介绍,根据国内外诊疗标准与指南,是否接受脑起搏器术需要满足下面几点:原发性帕金森病、遗传性帕金森病、基因型帕金森病;曾经或现在对左旋多巴类药物有效,但当前药物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呈现时好时坏的“开关”现象,或由于服药物后表现为“异动症”;病程在5年以上,规范用药后震颤顽症改善仍不理想,且严重干扰患者的生活质量,病程3年以上者也可考虑手术;选择手术时,患者年龄不宜超过75岁,若身体条件许可,经评估没有心、脑血管风险者,可放宽到80岁左右。

朱敏伟表示,脑起搏器虽然行之有效,但不是所有病例都适合安放,且植入脑起搏器的时间节点也要恰到好处。

最后,朱敏伟提醒说,帕金森病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相当复杂的疾病,需要长时间与之抗争与战斗,并且此病现阶段还无法彻底治愈。朱敏伟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关注、关爱帕金森病人,期盼他们早日摆脱“帕魔”的折磨,重返健康人生。

(受访者供图)

关键词: 脑起搏器

下一篇:交通运输部:严禁在高速公路主线和服务区设置防疫检测点
上一篇:长春市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 将有序开放快递业务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