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陶江华 科技日报记者 朱彤
“以前我们养的全是土牛,改良以后肉质奶产量都上来了。现在养的四五十头牛,奶的收入每年大概在7到8万,销售牛犊收入在20万到25万。这全部是刘姐指导有方,非常感谢刘姐给我们技术上的帮助。”7月19日,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霍吉尔特蒙古乡阔克萨依村村民托勒合汗·扎海说。
(资料图片)
村民托勒合汗·扎海是村里的奶牛养殖大户。从养殖土牛到引进品种牛,托勒合汗真切地感受到其效益带来的巨大差异。
托勒合汗眼中的刘姐,就是科技特派员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民合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月娥。她通过开展《奶牛良种繁育的推广研究项目》,解决农牧民在科学养殖高产奶牛方面存在的技术问题,以额敏县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农牧民200余户,每户增收2万多元;通过开展《青贮种植技术推广项目》,形成适合当地的北疆地区高产高能量玉米青贮栽培技术 ;通过开展《冷配繁育技术推广项目》指导,提高了冷配繁育技术水平,有效减少布鲁氏杆菌等奶牛疾病传播。
从讲台到圈舍,从为人师到奶牛养殖“土专家”,刘月娥“变”的是行业,不变的是知识的传播。如今,在额敏县,刘月娥已经成为奶牛养殖行业人人知晓的“拓荒者”“掌灯人”。
成立合作社 抱团闯市场
2006年,从民办教师岗位退下后,刘月娥选择了从事奶牛养殖行业。额敏县是农牧业大县,养殖业是传统行业。长期以来,小户散养、奶质良莠不齐,没有统一的收购销售途径成为制约奶牛养殖业发展的瓶颈。深受其苦的刘月娥决定改变这一现象。经过走访了解,刘月娥联合全县5户奶牛养殖规模较大的养殖户于2010年成立了额敏县民合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后,牛奶可以统一收购销售,而且我们的牛奶体量大了,和厂家谈价格也有底气了。”刘月娥说,“不少养殖户都积极加入到我们的合作社。我们在收购牛奶的同时,也不断加强对奶牛养殖知识的普及,引导养殖户养殖优质奶牛。”
额敏县二支河牧场汇干村村民张志敏是合作社成立后较早加入的社员之一。
“2012年加入合作社后,我发现我养殖的奶牛产奶量每头每天最多只有5-6公斤,刘姐他们养殖的奶牛日产奶量最多的可以达到30公斤。”回忆起当初到合作社交售牛奶的情景,张志敏记忆犹新,“我就问她养殖的是什么品种,怎么养,刘姐都详细给我讲。后来,我接受了刘姐的建议,也购买了荷斯坦奶牛,产奶量也上去了。现在,我养殖的20多头奶牛,每年牛奶这块的收入都有七八万。”
改良牛品种 为奶农谋出路
2016年,牛奶市场价格下滑,养殖户效益受到冲击,部分养殖户纷纷产生了放弃养殖奶牛的想法。
“当时的肉牛市场反而比较好,好多养殖户就计划卖掉奶牛,养殖肉牛。但是养牛有周期,等养殖户把肉牛养大,说不定肉牛价格也会出现波动。怎样应对这样的风险?”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脑海中闪现。
“如果把优质奶牛和优质肉牛进行杂交,是不是就有可能养出优质的奶牛和肉牛。”带着这个大胆的想法,刘月娥开始将产奶优质的荷斯坦奶牛分别与褐种牛、西蒙塔尔种牛、黑白花种牛、夏洛莱种牛等优质牛分别进行杂交。
经过四五年的实验,西蒙塔尔牛与其他品种牛进行杂交后的西杂牛,它的产奶量比其他牛的奶量都要多,产奶期每天可产奶约20到25公斤,西杂公牛的肉质紧实,口感好,特别受市场欢迎。
“如今,西杂牛已经繁育到4代、5代了,养殖管理上也比较成熟了。”谈起奶牛改良品种后的效果,刘月娥脸上洋溢起幸福的笑容。
标准化养殖提升养殖水平
近年来,民合奶牛养殖合作社已从成立时的6户发展到现在的115户。
合作社通过实施标准化养殖场改扩建项目,减少了环境污染,示范带动作用明显。通过覆盖周边奶牛养殖户,实行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配种,统一挤奶,统一售奶,统一质量检测,减少了奶牛的发病率,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极大地促进养殖场管理水平的提升。2017年年初,民合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参加了“全国一乡一品网络博览会”,获得“优品奖”与“最佳地方特产奖”。
“今后,我希望继续在西杂牛品种推广上发挥作用,让更多的养殖户感受到科学养殖品种牛带来的效益,让越来越多的奶牛养殖户走上致富的道路,为咱们的乡村振兴作出自己的贡献。”刘月娥说。
(额敏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