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资讯丨全国首例救护猞猁成功野化放归

首页 > 科技 > > 正文

日期:2022-08-24 21:41:31    来源:科技日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 实习生 张琦

8月24日,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发布我国首例救护猞猁成功野化放归相关情况。今年4月,青海多部门联合对一只受伤救护猞猁“天线宝宝”佩戴卫星项圈实施野外放归,经过130多天野外活动监测结果显示,野化放归成功并取得阶段性经验。这是我国首次将救护的猞猁从幼体治疗饲养至亚成体后,进行野化放归。

2021年4月6日,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救护一只1岁左右的猞猁幼崽,其角膜水肿导致右眼失明无法捕食猎物而出现营养不良、体质极度虚弱症状。救护中心对猞猁每日投喂兔、鸽、羊肉并在食物中添加治疗药物,以补充营养、恢复体质、治疗眼疾,同时开展针对性康复治疗及野化训练。为减少人为因素干扰,避免猞猁对人类失去警惕性,影响其正常放归,在其饲养展出区域使用玻璃贴纸进行遮挡。

经过一年的精心饲养管理,救护猞猁发育状态良好,进食排便、日常行为、精神状态良好,右眼功能恢复正常,经评估符合野化放归条件。

由于猞猁为1岁幼崽,缺乏野外生存捕猎经验,无法直接放归原生地。经青海省林草局批准,在西宁市林草局组织协调下,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刚察县森林警察大队、大通县林草局配合协作,在多次调查基础上,选定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猞猁野化放归点。

今年3月,救护繁育中心利用放归点1处废弃羊圈搭建了面积约100平方米的野化训练场,通过活食投喂、重新建立与人类的关系等方式,开展了野化训练。4月,在为猞猁佩戴卫星定位项圈后,工作人员在放归训练场投喂活物以训练其捕食能力。根据现场实地监测,4月11日,发现猞猁咬死场地内羊羔、兔鸽等并食用,次日早晨从预留逃离口逃离野化训练场。

根据野外放归猞猁日运动量判断,其已具备独立生存能力,表明此次野化放归非常成功并取得阶段性经验。青海省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饲养管理过程中,通过遮挡玻璃面减少人为干扰,利用兔鸽活食锻炼其捕猎能力等一系列野化训练工作对放归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首次在放归地搭建野化训练场进行野化放归,证明青海省具备合适地区搭建临时野化训练场地放归野生动物的可行性。

此外,为救助放归野生动物佩戴卫星项圈可以准确掌握其野外活动规律,有助于对猞猁等大中型猫科动物开展科学有效的野外救护和放归工作,提升救护、野外放归的成功率。

(青海省林草局供图)

关键词:

下一篇:全球热门:科技创新助力双碳目标 绿色标准保护绿水青山
上一篇:【环球热闻】像大脑一样学习的材料首次发现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