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迎霞 通讯员 马媛媛 刘天意
金秋十月,广袤大地喜迎丰收。自2012年以来,宁夏先后有600余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及教师投身科技扶贫和乡村振兴科技指导员服务工作,为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了坚实的科技力量。
技术示范:宁南山区有个“小王热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王晓军看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莫过于多深入田间地头、牛棚羊圈鸡舍,为“三农”产业发展把脉,为当地乡村振兴谋划,将自己所学专业特长教给农民做,带着农民干,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王晓军现为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冷凉蔬菜花卉研究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2014年到2022年,他参加了宁夏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扶贫指导员和乡村振兴科技扶贫指导员工作。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人员,我始终想着如何将自己所学专业全部贡献给南部山区这片土地。”王晓军说。
王晓军(右)
加入乡村振兴科技扶贫指导员这个队伍后,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进村入户,与农民拉家常,从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途径。田间地头和牛圈羊棚变成了他的日常工作场所,他积极协调项目资金,改变施肥技术,调整饲料配方,将成果留在了农民家。
在基层这些年,王晓军形成了“科技指导员+农民+土专家”的工作模式,先后培养农业技术人员500多人。每逢种植季节,“小王热线”每天接听咨询电话达几十人次。
8年的科技扶贫工作也使他快速成长,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更加丰富。王晓军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申报专利6件,2017年被固原市评为优秀驻村工作者。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不是一句口号,需要科技人员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王晓军说。
产业调整:从偏僻小山村到“玫瑰谷”
提起固原市泾源县香水镇米岗村,大家都知道这里是远近闻名的“玫瑰谷”:全村种植玫瑰1200亩,不仅实现了规模化种植,还形成了生产、加工和销售产业链。
从昔日的偏僻山村到如今的繁盛花谷,米岗村的蝶变离不开宁夏大学乡村振兴科技指导员李锦馨的多年付出。
他们的缘分始于2012年。彼时,宁夏科技厅从全区选派100名专家帮助各地发展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李锦馨成为其中一员。
李锦馨(左)
初到米岗村,她发现这里自然条件非常好,遗憾的是产业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原来,当地农民主要靠种植小杂粮和苗木来发展经济,但由于苗木生长周期过长,从栽种到卖出需要经历数年劳作,收益见效慢,脱贫增收效果并不理想。
李锦馨走村串户了解情况后,结合实际为米岗村产业开出“良方”:发展“两草两木花卉,短平快种类先行,让资本快速积累,中长期项目并举”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
这其中,“两草”指百合和郁金香,生产周期短,能够迅速达产见效;“两木”即玫瑰和牡丹,中长期见效。李锦馨对这四种耐寒花卉进行引种栽培,并制定了一整套栽培技术和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2017年,米岗村实现整村脱贫;2019年,成为泾源县首个走出产业困境的村子。村里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旅游,带动当地旅游、餐饮和蜂蜜加工等产业共同发展。
伴随着村庄发展,李锦馨的身份也从科技扶贫指导员变成了乡村振兴科技指导员。她说:“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指明了奋斗方向。我将坚定信心,一如既往带领乡村振兴科技指导员团队投身乡村科技服务,加大玫瑰种植及深加工等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应用,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打造‘塞上乡村乐园’埋头苦干、不懈努力。”
科技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将继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以科技培训入手,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村和科技示范户,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马克成说。
2012年,作为宁夏科技扶贫指导员“百人团”的一员,马克成被派遣到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曹河村担任科技扶贫指导员。
他挨家挨户做调研,对曹河村的基本情况、经济发展现状、群众脱贫愿望等一手资料分析研究后发现,这里交通便利,有养牛养羊传统,固原三大牛羊市场之一的硝口牛羊市场近在咫尺。他决定用科技指导牛羊养殖,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并帮助村两委制定了草畜产业发展规划。
马克成(中)
马克成认为,作为一名科技扶贫者,首先要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再从技术上改变传统种养殖方式。
起初,大部分村民认为扩大养殖规模投入大、风险大,对特色养殖有抵触心理。但马克成没有放弃,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打消了群众“扶贫就是给钱”这一普遍思维,手把手传授种养殖技术,逐步得到了村民信任。
每月长达20多天泡在村里,早晨8点出门,晚上10点回家。这是马克成多年的工作常态。近年来,他先后协助群众组建华鹏、俊录、伊哲源等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培育300户示范户,同时积极联系各级科技、农牧、财政、扶贫等单位,争取项目经费建立种草养畜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长期种养殖科技指导。
现在,曹河村村民通过培训认识到了科学养殖的重要性,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连年达到20%以上,户均基本掌握2-3门种养殖先进适用科学技术。
接下来,马克成将进一步强化技术服务,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力。
创新供销:打通农产品“最后一公里”
对位于固原市隆德县的小企业宁夏兴宇绿色粗粮加工有限公司来讲,电商时代让他们一度欣喜又迷茫——都知道电商是企业经营的助力器,但知名电商平台的入驻门槛越来越高,让他们可望而不可及。
不过,如今兴宇公司有了自己的电商渠道——在微信小程序搜索“兴宇绿色粗粮”即可进入该公司网店,香醋、杂粮、胡麻油等“拳头”产品,在这里一应俱全。
兴宇公司的个性化电商平台,得益于北方民族大学商学院教授王金云和团队开展的自治区乡村振兴科技指导员项目。
王金云(右一)
2019年,王金云带着8名学生历时10天,考察了宁夏近20家涉农企业和农村合作社,决定依托微信平台开发相关电商应用模块,为农村或企业需求搭建个性化平台。2021年,王金云作为自治区科技厅选派的乡村振兴科技指导员,定点指导隆德县凤岭乡、宁夏兴宇绿色粗粮有限公司。
除了兴宇绿色杂粮,他们帮助凤岭乡冯碑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开设“美丽冯碑”微信公众号,嵌入团队开发的智能获客系统,打造“凤岭八珍官方商城”网店。
电商平台搭建起来后,如何破解新电商平台普遍存在的“冷启动”难题?王金云团队通过网络为当地提供远程代运营服务,编撰教材进行人才培训,还为合作企业撰写营销文案、拍摄推广视频,并借助直播带货及微信、小红书等平台引流宣传。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两个电商平台逐步升温,为村民增加销售收入60万元以上。
“既力所能及帮助农村产业发展,又能给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舞台。我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王金云说。
下一步,自治区科技管理部门和乡村振兴科技指导员团队将继续组织广大科技人员面向农村地区开展高质量科技服务,探索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新模式,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图片由宁夏农村科技发展中心提供)
关键词: 宁夏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