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符晓波
田园如诗画,乡村美且旺。走进秋日的福建武夷山市五夫镇,田成方,渠相连;错落有致的民间古居,青砖黛瓦,韵味十足……一幕幕美丽乡村画卷里,都少不了科技特派员的身影。
五夫镇所在的福建省南平市,是“科特派”制度的发源地。多年来,五夫镇持续发扬“科特派”制度优势,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不断壮大“科特派”队伍。一批现代农业传播者、创新创业领头人扎根乡村,播撒科技种子,带领农民共同致富,把锦绣田园生活写进现实。
【资料图】
科技人才扎根田螺湾
作为传统农业重镇,五夫镇盛产田螺、白莲。2017年,淡水养殖专业的“螺特派”被派到武夷山市田螺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推广田螺生态养殖技术。
做田螺生态养殖科技服务工作的科技特派员李庆华,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螺特派”。田螺湾生态农业基地占地约300亩,四周青山环抱,绿水潺潺。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李庆华指导企业运用循环水技术,将淡水鱼养殖产生的粪便及残饵经过微生物分解转化为养分,通过底排水管道输送到田螺精养区。此举既让田螺和池中白莲充分吸收养分,又避免了粪便残饵直排进入农田产生污染,帮助企业节约成本,同时又保护了环境。
记者了解到,李庆华到田螺湾驻企服务以来,促进企业田螺单产提高近10倍,利润提升近15倍,带动周边农户扩增田螺养殖面积100余亩。
李庆华只是众多活跃在农村一线的科技特派员之一。为助力五夫镇特色农业发展,高级兽医师吴文群、中级农技师刘涵旺等科技特派员常年驻企服务,他们充分运用自身技术优势,将莲、螺、鱼、果种养有机结合在一起,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在科技特派员的助力下,五夫镇田螺育种基地田螺净产量每亩达600公斤左右,大大超过当地普通农户养殖的平均亩产量,莲、螺、鱼多种种养模式共生技术成为当地实现富农强村、助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每个科技特派员都有一技之长,要帮助群众提高收入,助力乡村振兴。”李庆华说,能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获得群众认可,感到很充实。
“科特派”赋能古镇焕新生
历史悠久的五夫镇是远近驰名的“朱子故里”。围绕传承弘扬朱子文化、建设美丽乡村,“科特派”在行动。这段时间,福建省南平市熹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雷希颖作为科技特派员,正与五夫镇党委共同推进“卡通朱子”文化IP小镇的建设。
2021年,雷希颖以宋代理学家朱熹为原型,一改传统严肃的朱子形象,设计塑造了“卡通朱子”形象,并融合地方产业,开发了超50款特色产品,以文化IP提升当地特色农副产品附加值。
“卡通朱子IP形象和五夫镇旅游线路及现有场景的结合,给游客带来朱子文化的沉浸式体验感。”雷希颖说。一子落而满盘活,如今,在五夫镇,随处可见朱子IP形象,“朱子+田园”“朱子+茶叶”“朱子+党建”……一批朱子文化主题旅游产品和旅游精品线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尤其是朱子文化主题研学游,深受亲子家庭及学生群体青睐。
五夫镇党委副书记金仁才说,五夫镇文旅融合产业和绿色种养模式是乡村振兴的优秀成果,共同绘就了五夫镇独特的田园美景。
关键词: 田园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