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首钢滑雪大跳台宛如一双“水晶鞋”,在灯光的映射下流光溢彩。这样的美丽场景被刘兴华用相机定格下来,摆放在办公室显眼的位置。北京冬奥组委进驻首钢园区已有几个春秋,刘兴华依旧对这里的景色着迷。业余时间,他喜欢用镜头记录这里的四季转换、岁月变迁。“作为双奥人,总有一种情结在,”他说。
2008年北京奥运会,刘兴华主要负责赛会的物流工作,如今,他成了北京冬奥组委遗产管理工作的“带头人”,带领团队在这片领域开疆拓土。“北京冬奥会从筹办之初就将遗产规划和管理理念融入其中,致力于打造‘中国范本’。这是一项创举,将为举办地及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留下宝贵财富。”他说。
从全力保障到超前谋划
【镜头】
北京奥运会开幕当晚,刘兴华和同事们挤在“奥运物流中心”库房的电视机前观看开幕式。只看到一半,大家就忙碌起来。开幕式后,“鸟巢”将举办田径比赛,刘兴华他们熬了个通宵,顺利完成了开幕式道具与比赛器材间的“转换”。从夏奥到冬奥,千千万万幕后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铸就了世界首个“双奥之城”的别样精彩。
看到冬奥倒计时牌上的数字跳跃,刘兴华直言,“时间过得真快。”自2017年9月,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遗产处成立以来,作为处长的他已经带领团队忙碌了几个春秋。“总希望以更高的标准来做好冬奥遗产工作,”他说。
北京冬奥会在筹办早期就融入了遗产规划和管理理念,要超前谋划冬奥会为举办地带来的“福利”,这是一项创新性举措,对于刘兴华团队而言,则意味着挑战。“国际上没有现成的方法拿来用,以前每届奥运会的经验因为国情不同,只能借鉴。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希望能为奥运遗产工作提供‘中国思路’,”他说。
北京即将成为世界上首个“双奥之城”,冬奥筹办过程,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许多遗产“被激活”,继续在冬奥舞台发挥作用。“最明显的就是奥运场馆,北京赛区13个场馆中有11个是夏奥场馆的‘再利用’和原有用地上建设的,我们在奥运遗产管理方面已经有了很多好的做法,”刘兴华表示,相比夏奥会,北京冬奥会的遗产工作做到了超前谋划、统筹规划、贯穿筹办全过程,反映出时代的发展。
“2008年夏奥会时没有单独的遗产部门,现在不管是国际奥委会还是北京冬奥组委,都更加重视这项工作,”他说。刘兴华和团队关心着筹办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从场馆赛后利用、冰雪运动推广,到奥运人才培养、办赛标准创新、城市高质量发展、区域协同发展……在他看来,遗产工作早规划、科学规划,才能形成最大化的长久收益。
“我们常用‘花匠’来鞭策自己:精心呵护大家种下的苗,不只是为了这一季的绽放,而是为了留下长久的芬芳。”刘兴华说。
冬奥遗产工作涉及面广、挑战性大
【镜头】
刘兴华的办公室里,整齐地贴着几张图纸,上面印着北京2022遗产战略计划。进出办公室时,他总是凝视着计划表,心里盘算着工作进度。几年来,一项项工作计划已成为现实。经历两个奥运周期,奥运印记已融入城市发展中。
北京冬奥会筹办已经进入冲刺阶段,刘兴华和同事们经常加班到很晚。和大家一起奋斗的日子,让他不时回想起13年前那些同样“为奥运而战”的日日夜夜。
2008年北京奥运会,刘兴华在北京奥组委物流部工作,负责奥运物资、体育器材、技术设备的管理运送等工作。“奥运物资保障需要制定非常周密的计划,做到零失误、零差错,”刘兴华说,当年那股钻研劲儿如今也延续到了冬奥筹办的工作中。“遗产工作是新领域,感到有压力时,总会有一股力量在支撑我,大概我们这些‘双奥人’都有着同样的热情。”他说。
从2008年夏天开始,刘兴华的人生轨迹因奥运而改变。夏奥会后,他进入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继续从事奥林匹克推广工作,还担任了国际奥委会可持续与遗产委员会委员。“无论什么任务,我都用百分之百的热情来对待,因为‘奥运’两个字已经烙印在我的人生里。”两个奥运周期的努力奋斗,刘兴华将个人梦想融入了国家发展的大潮中。
总结、梳理筹办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成果,刘兴华总会情不自禁地感叹时代的发展进步。“筹办过程处处闪耀着‘中国智慧’。比如‘冰丝带’在1.2万平米大冰面设计就为赛后使用预留了空间,可以实现分区制冷、照明,既做到了节能环保,又能满足所有冰上赛事和更多群众的上冰健身需求。”他说。
冬奥筹办在场馆设施、人才建设、知识传承、城市发展等多方面从2008年夏奥遗产中受益。但冬季项目相比夏季项目,专业性更强,受天气、地形影响更大,筹办过程也更具挑战性。“有时候需要恶补知识盲区,比如冬奥气象服务,要实现“百米级、分钟级”预报水平,并进一步提升预测精度。其中有哪些突破和创新能够形成服务标准,引领行业发展,这些都是遗产工作要考虑的内容,”刘兴华说。
为奥林匹克运动写下新篇
【镜头】
12月10日,尽管下班时已到深夜,刘兴华还是拿起相机去拍摄了夜幕中的首钢大跳台。还有50多天,北京冬奥会即将拉开大幕。从首钢园、冰丝带,到延庆雪车雪橇中心、冬奥村……他用镜头记录着冬奥带来的蜕变,也畅想着城市未来的新发展。
2019年2月,《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计划》发布,明确了北京冬奥会将从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发展和区域发展7个方面创造丰厚遗产。“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想和希望寄托在它能如何与城市、国家和这里的人们紧密联结。因而,筹办北京冬奥会,更要为未来埋下伏线,”刘兴华说。
科技应用成为冬奥筹办过程中的一大亮点。5G通讯、8K转播、智能场馆、智慧观赛、VR/AR技术、无人驾驶等技术会在冬奥赛场充分“试水”,赛后也会应用到市民生活中。随着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成为现实,以冬奥为契机,城市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被注入新动力。曾经因2008年奥运会停产、搬迁的首钢,如今因冬奥会重新焕发升级。原来的工业遗存经过改造升级,成为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也成了国际奥委会巴赫多次提及的“中国范本”。
刘兴华认为,冬奥会将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通过筹办冬奥会来促进京津冀交通设施相连相通、环境治理联防联治、冰雪产业互促互补、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社会更文明、环境更宜居,这些改变都将是无形遗产。事实上,老百姓已经提前感受到冬奥带来的福利。”他说。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即将拉开大幕。对于这个特别的日子,刘兴华充满期待。“我们这些年努力的成果将汇聚在冬奥会舞台上呈现给世界,”他说,不过对冬奥遗产工作而言,这并不是终点。
冬奥会后,刘兴华和团队还将继续梳理、总结冬奥筹办成果,评估冬奥会为举办地带来的收益,“按照国际奥委会要求,我们要一直评估到赛后第五年,有些成果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显现出来。”2021年6月23日发布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2020》中,已经将冰雪运动普及发展、城市更新、科技冬奥、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列在其中。“北京即将成为世界上首个‘双奥之城’,奥运梦将交汇中国梦,这些都将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写下新篇章,”刘兴华说,他们的工作浓缩精彩,未完待续。
图片来源:受访者本人提供
(责编:杨虞波罗、连品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