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叙事舞剧的创新探索

首页 > 国内 > > 正文

日期:2022-01-13 07:45:1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为原创当代舞剧《冼星海》剧照。

《黄河大合唱》是音乐家冼星海的遗作。他将创作的根牢牢扎进时代的土壤,用短暂的人生谱写了不朽的旋律。他曾说:“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近日,由国家大剧院与宁波市演艺集团联合制作的当代舞剧《冼星海》,塑造了这位人民音乐家的艺术形象。

舞剧《冼星海》的剧情简约而深刻。冼星海出生在一个水上人家,在上海生活,大海浪涛声与劳动号子是他儿时的音乐,后来他以作品《风》打开了音乐大门。迷茫之时,是延安的革命号角唤醒了他。他到延安接受革命洗礼,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冼星海40岁离世,他的音乐是永存的。今天的中国人仍被“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斗争精神深深感染着、鼓舞着。

非叙事舞剧的交响性,体现在舞蹈和音乐都采用交响原则来表现剧情,在舞蹈中描绘人物的精神世界。在这方面,舞剧《冼星海》做了探索,具有创新意义。该剧除序幕、尾声外,仅用“大海”“洪流”“故土”三幕来呈现。舞剧创造性地塑造了一个突出的艺术形象——命运,其外形与剧中的冼星海相似,时时手提一盏油灯相伴冼星海左右。这个贯穿全剧的角色,既象征冼星海的人生走向,也是冼星海内心活动的投射与外化。

淡化叙事性,突出象征性,是该剧特色。第一幕中,当冼星海创作出《风》这部作品时,“命运”与冼星海同舞,舞段所描述的无形的“风”,象征着觉醒年代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第二幕,在延安的革命生活中,角色冼星海与诗人光未然有一段双人舞,之后众人手捧他们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放声高歌——一部伟大的作品产生了。虽有具象的纸张传递,但主要使用的是抽象的情感化动作,观众在这里感受的是情感、情怀,而非具体故事情节。第三幕中,编导选用了音乐家常用的节拍器,它由“命运”带入到冼星海人生最后的旅途中,象征生命节奏的加快。这是一大段独具创造性的舞蹈。看似简单的人墙,却在变化着,与冼星海心中尚未完成的《中国狂想曲》不断交织。舞剧结尾,角色“命运”迎着太阳走去,迸发出全新的生命力,表现了这位为时代创作、为人民谱曲的音乐家的崇高精神。这些都不是常规的情节叙述,而是象征手法,比真实情节更富逻辑性。

舞段结构上,虽有情节,但“夹叙夹意”,“意”既含“议”,更是“意”,是意识,也是抒情,抒的是冼星海的情,也是创作者的情。

《冼星海》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舞蹈语汇。该剧极少使用现成的、流行的舞蹈动作,既无芭蕾舞痕迹,也无其他中国舞的动作样式。动作提炼颇具功力,可圈可点。该剧舞蹈语言构成中最突出的是手部动作,一是来自音乐家冼星海弹钢琴的手势,二是来自指挥家手部对节拍的点击。从《风》的独舞开始,冼星海就出现了弹钢琴的手势动作,这是作曲家构思时的习惯动作,用这种动作构成冼星海的重要动作或元素性动作,合乎逻辑。而指挥家的重拍手势,是具有弹性、可以带动乐队的千军万马的动力。这部舞剧的创作者真正体会到了指挥家的艺术力量,因而舞蹈虽具抽象性,却真实可信,令人感到亲切。

表现音乐家的舞剧,音乐尤其重要。冼星海最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包括由它发展而成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歌曲,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特别是经过钢琴曲的发展,其铿锵有力的节奏,早已在人们心中形成音的“原型”。舞剧创作要充分体现冼星海这种充沛的艺术激情。舞剧《冼星海》的作曲没有让观众失望,从《风》的段落到《黄河大合唱》创作过程段,再到《中国狂想曲》的段落都充满了激越的情感,富有交响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它与人物共命运,使全剧充满内在张力。

此剧成功的重点,一在结构,二在舞蹈语言。如若再高标准要求,特别希望着重发扬它的动作特色,让那些重要的舞段,真正成为激动人心的音乐性舞段,成为此类作品的经典。舞美上,简约肯定是好的,但作为一部当代舞剧,动态的多媒体手段不可或缺,它的变化多样,可增强人物的内心动感,也增强了舞剧的视觉音乐性。

(作者为北京舞蹈学院原院长、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2年01月13日 20 版)(责编:岳弘彬、杨光宇)

关键词: 舞剧

下一篇:吸引年轻观众走近北京曲剧(来自现场的声音)
上一篇:弘扬民族文化 彰显中国风格(坚持“两创” 书写史诗)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