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普通高校开设心肺复苏课程 促进全民急救技能普及与提升

首页 > 科技 > > 正文

日期:2021-12-19 23:11:34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 李丽云 通讯员 衣晓峰 常光明

在我国,普通群众的急救意识薄弱,急救技能缺失,极度缺乏基本急救技能的系统培训和教育,成为突发卫生事件紧急救援中的“瓶颈”问题。这其中,每年因各种急症、意外伤害、自然灾害等因素酿成的心源性猝死病例,受我国现有急诊医疗服务体系限制,医务人员难以在3~5分钟黄金救治时间内抵达现场,使得院前抢救成功率不尽人意。那么,发挥民众作为“第一目击者”的紧急施救作用,无疑是完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必要补充。近日,围绕这个话题记者采访了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候任主委、哈医大二院党委书记王永晨教授。

哪个群体最有可能率先掌握徒手心肺复苏“金钥匙”?

据王永晨介绍,今年11月底,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与黑龙江省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正式签订了一项课程合作协议,由前者选派骨干师资力量,为后者开设一门全新的选修课《初级心肺复苏指导》。这门新课程,开全省高校先河,得到旅游职技学院5000多名师生的热烈响应。与此同时,哈医大二院还将进一步“试水”,逐步与省内师范、体育类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洽谈合作,扩大培训试点范围,总结经验并构建适宜全国推广的区域化高校急救教育模式。

据了解,此项《初级心肺复苏指导》课程首次在非医学院校设置,历经5年多探索与实践。起初的倡导要追溯到2016年——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开展“全省人民建议有奖征集活动”中,一项《关于在全省普通高校中开设“徒手心肺复苏急救技能”课程的建议》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建议的提出者就是王永晨教授。此项建议首次明确在高校学生群体开展徒手心肺复苏急救技能教育,是实现公众普及率快速提升的切入点、根本点和最优渠道。

心脏突停逾10分钟,生存无望

那么,什么是心肺复苏术?徒手心肺复苏急救技能教育和应用在国内外现状如何?为什么将大学生选定为这项救命技能的优先受教育群体?

王永晨介绍,当前由于生活环境变化、竞争压力增大及人口老龄化加快等因素,致使我国心脏性猝死病例年均近60万人,居全球之首;加上地震、泥石流、火灾、溺水、踩踏、交通肇事等各种突发事件,每年需要现场急救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远高于这个数字。在我国,约80%的心脏急症发生在家庭、公共场所和行路者,其中有近80%的患者发病后死于院外。有研究表明,心脏停跳后2分钟内实施现场心肺复苏急救,成功率可达80%;而3分钟内为70%,4分钟内为60%;超过6分钟,抢救成功率骤降至40%以下;而10分钟以后才开始,已然回天乏力,生存无望。

心肺复苏术,英文简称CPR,是指当呼吸突然停止和心跳停顿时,合并使用人口呼吸和心外有规律、有节奏的按压,以及借助自动体外除颤仪进行急救的一种技术,可以帮助患者迅速重建人工呼吸与循环,保证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氧供应。王永晨介绍,纵观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徒手心肺复苏急救知识技能公众普及率很高,在美国与德国,规定警察、司机、消防队员、大中学校师生必须接受心肺复苏和现场抢救、自救的培训,民众普及率均在10%以上,最高达55%,欧洲国家平均为25%。在荷兰,儿童10岁就开始学习急救知识。在日本,高中生懂得急救技能的人为90%。有些发达国家还为掌握一定急救知识技能的学员颁发急救员证书,新加坡每5人有1名急救队员,而美国西雅图每3人就有1名急救队员。

与国外相比,我国急救教育培训起步较晚。2001年,由国家15部委联合颁发的《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救护工作的意见》,曾提出建立急救培训基地、扩大培训范围、提升普及率。截至目前,全国参加过培训的人数还远不足1%;深圳市早在2003年就正式实施了社区第一目击者急救知识培训工程,至今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率却仍不到2%。

大学生技能培训,这条路行得通

对比来看,在学生群体中,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身体条件和救治能力均“心有余而力不足”;而高校学生具有集体优势、组织有序、管理规范、无人员流失等诸多特点,而且教育培训投入低,收效明显,将这一群体划入徒手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实施者与传播的主体,无疑有着巨大的可持续性及发展潜力。

王永晨指出,我国高校学生绝大多数为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从法律意义上讲,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且文化素质较高,在徒手心肺复苏技术的掌握能力和现场施救能力上,都能满足其基本要求。与其他自救技能不同,徒手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受益的是他人,这就要求学习者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并具有一定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

与此同时,高校学生教育培训延伸面广,把宣传普及急救技能、增进全民急救意识和理念的部分责任赋予高校生,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应。在校期间,大学生们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向家庭成员、社区居民、自己的社交半径辐射,毕业后可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继续发挥榜样力量。

王永晨认为,如果按我国高校每年毕业1000万大学生计算,通过规范的学校课程教育,1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就近似于目前全国医护人员总量,10年后将有近1亿非医务人员拥有心肺复苏急救能力,并可通过知识传播和行为促进,影响覆盖近1亿个家庭及社会各领域人员,有望为我国社会急救体系的完善提供强有力支撑。

另外,王永晨强调出,当前我国非医务人员实施急救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甚至缺失,已经构成公众面对突发卫生事件“不敢救、不能救、不想救”的严峻挑战和重大障碍。这就要求加快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完善,对现场急救行为的法律责任作出明确界定,为人们“勇于施救、愿意施救”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王永晨期望我国公立医院和高等院校都能充分认识急救教育普及的重要性,积极行动起来,发挥大学生特有的知识传播与行为促进的影响力,逐步带动其他群体,覆盖到每一个家庭及社会各个领域;期待通过普通高校开设心肺复苏课程,促进全民急救技能的普及与提升。

关键词: 普通高校 全民 心肺

下一篇:加速转型智能出行科技公司 长安汽车发布全新服务品牌
上一篇:与幸福同行,2021年“首都最美家庭”揭晓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