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星辉
严打不断,但商标恶意抢注现象为何打而不绝?如何刹住这股歪风邪气?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陶然居集团董事长严琦建议,加大对商标恶意抢注行为的打击力度。这一政协提案引发网友共鸣。
大国重器“天眼”被烟草公司抢注为香烟商标,四川“三星堆”遗址变身为纺织企业的粗毛商标。近年来,“蹭热点”式的商标恶意抢注现象,似乎越来越司空见惯了。从“雷神山”、“火神山”等战疫热词,到“冰墩墩”“谷爱凌”等冬奥热点,什么热就抢注什么。即便“翻车”,似乎也不至于付出多大代价。投机的背后,是暗藏的利益链和念歪的生意经,但破坏的,是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不可否认,国家层面的重拳出击,已经对商标恶意抢注现象造成震慑。随着商标保护制度日趋完善,投机空间正被不断压缩。但从根本上杜绝商标恶意抢注现象,还必须进一步织密法治防护网,既要严打,也要严防。与其针对社会热点采取运动式的严打模式,不如建立起长效的治理机制,把事前审查、事中打击和事后惩戒结合起来,多方联动,多措并举,表里兼治。如此猛药,才能去顽疾。
关键词: 恶意抢注